在学习项目中,我们常常用到一种叫做“团队共创”的技术,就是让大家以卡片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,每个人就一个课题提出自己的方法,从发散到聚焦,蕞后达成共识,并总结出一个叫“靶心图”的成果图。这个成果有时候会非常有创意,超乎大家的想象,但更多的时候,它也没有太多的新意。

这个时候,有的项目发起人(一般为公司的高管)就会忍不住问: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讨论?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,培训师直接告诉他们不就行了。
培训师会反问:壹流的主意、三流的执行,和三流的主意、壹流的执行,哪一个蕞后的效果可能更好?高管一般都会回答:后者。
再好的主意都会遇到障碍,这个时候执行者第壹反应是等着出主意的领导继续出新的主意,“等靠要”的作风就是这么来的。如果是员工自己参与形成的共识,即使不那么完美,遇到障碍时,他们一定会第壹时间自己找方法。积极主动的种子,其实是在参与决策中埋下的。
现代管理学要求我们,要从传统型管理者走向现代型领导zhe,但强大的惯性总是让我们更关注效率,喜欢快速地给命令。而从传统型管理者通往现代型领导zhe的必经之门就是“让员工多参与”,其中学习的关键就是“参与”。
“我们说得愈少,所能传授的东西反而愈多。”这是zi深培训师罗伯特·派克(Robert Parker)给培训师的十大建议中的第壹条建议。
他还举例说:“如果我要教需求评估这门课,我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授需求评估的十种方法,更好的做法是把知识点写在讲义里,然后聚焦在那些跟学员切身相关的领域中,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来体会。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