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知的规律归科学,未知的规律归哲学(包含宗教)。人类早期的所有科学都源于哲学,哲学研究所积累的知识慢慢成体系后就独立变成了一门门学科。
培训师面对复杂的培训对象-人的诸多问题时,也许只有从哲学中去找答案了,所以培训师要有一定的哲学思维: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和世界(包括人)的复杂性,以彻底开放的心态看待新事物,保持理性思考。
哲学思维的关键是理性,广义的哲学概念就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反思我们的经验。何谓理性,概念太抽象,我们从源头说起吧:
远古人类把世上的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,这就是“感应思维”,祈雨、占星术、流星与死人、鲜花与爱情、核桃像脑所以补脑,人参人形所以滋补……这些都是典型的感应思维。这些感应思维有的被证实有一定的科学性,有的则被认为是迷信,有的还不确定。感应表达了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,但并不意味必然的联系,也不意味高概率的联系。
人类为什么会有感应思维呢?因为他想理解这个世界,亚里士多德的《形而上学》开篇就讲“人天生求理解”。从人诞生的那天起,人就是一个求理解的生物,哪怕我的理解是错的,我也要理解;哪怕是一种粗浅的理解甚至是迷信,总比没有理解要好;即使这个理解没有实用价值,我也要理解。举个例子,悬疑片结局的时候,一个垂死的人还要问到底是怎么回事,他知道也没有用了他还是想知道,这叫死也瞑目了。
感应思维为科学提供了各种认知原型,同时因为世界太复杂而科学所能揭示的规律太少了,人类还需要感应思维,人不可能只有理性思维。举个例子,有人朝你父母的相片上吐口水,你再理性也会愤怒,虽然你知道这在物理上对你父母构不成任何伤害。
随着农业和文字的出现,理性思维开始出现。因为农业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行为,只有真的掌握了春耕秋收的规律才有收获和维持生存。同时文字带来了横向和纵向的交流,让人类能站在他人(历史、外族)的角度看待自己。这两个原因都导致了人类重实际、重经验、重常识和具备一定反省精神(包含宽容)的态度,这就是理性思维。理性思维中的常识和经验也表达了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,但它意味着必然的联系,至少是高概率的联系。
回到培训,NLP是否科学可以探讨,宗教智慧的课程合不合适也可以探讨,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和理性的态度,同时作为培训师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感应思维层面去传播一些“绿豆治百病”的所谓知识也是对不起听众的。
具备哲学思维的培训师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,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有自己的鉴别能力,这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。
版权声明:此信息是由网站用户发布,并不代表京师堂讲师经纪支持或赞同其观点,也不对其真实性及所有权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做出相应处理!
